谈关中汇报
关中的课题,虽在报章上都不断的有发表各自支持与反对的原因,但我想还是不足以让“模糊者详,不信者服,已信者强”的地步。但经过两方的公开汇报后,相信与会者会更详细的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与争论点所在,以及“独中”几十年来所面对的逼迫、挤压等问题,然后从中得到更完整的看法与正确的决定。
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是经过这两场的汇报后,才比较全面的了解此事,在《关中家长的疑虑》一文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也因此得到一些解答。然,这两场汇报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感想与看法。在听了关中的汇报后,会使人感觉到错怪了关中,尤其是面对老师们的热心与用心,以及办学理念。但了解了另一边的实情之后,又会让人同情关中的梦想,责怪董总的“无情”与“忍心”。虽然这冷酷的决定是基于董总面对着残酷的教育法令,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但对于关中的同情,还是会不时的冒出来。
主要争论点在于批文中第八项的“灰色”地带。对于华教抱有热诚的老师来说,那是一个难得的“生机”,是一扇华教重生的“妙门”。即便它不是独中,借着这一扇门来发挥华文教育,它依然可以让学生们享有并完成独中教育以及统考,这是多么美好的事。然而,对于经历了数十年风雨的老斗士们,看到的是“危机”,而不是生机。因为在门的后面,是一个布置得非常华丽、舒适的陷阱,掉进去、死了,也还不知道为何而死的陷阱。那对于华教虎视眈眈的单位,可是一个变法成功的大好“良机”,等待着无知的华教拥护者踩上这一地雷,从此完成了他们终结华教的任务。
若有生意人在内,那可能变成“商机”,一道名利双收的大门。在这教学环境里,当然不会直接的带来利益,但因学校而带动的屋业与商业发展,真的会是财源滚滚的大门。至于被送进去的学生来说,可能因转校问题而变成“任人鱼肉”,或被搬来搬去的可怜“小鸡”。对热心于华教又模糊的家长来说,那可能是孩子前途无亮的“飞机”-- 被放了。
在这充满“玄机”的灰色地带,任你有百变的本事,只要一个不小心,就随时会落入魔掌,没得翻身。在这种情况之下,董总可以不持谨慎的态度而细细的、深入的,放大的、长远的,多方面的去了解关中对华教发展的影响吗?因此,持有“保守”态度来看待关中一事,应该会是更为理想的做法。在感性上,虽希望那是一扇重生门,希望关中能等同于独中。但理性上却阻止了我的感情用事,不得不认清“关中”并非“独中”的事实,拒绝投给关中同情的一票。
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各有立场,各执己见,相持不下,难到就如一般所说,事情是没有决对的错与对,只在于你从那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吧了?这是时下流行的一种“可怕”观点。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请问公理还在吗?就如朱玉叶的奸杀案。你我是否能够接受这一种可怕的审判与公理?因此,关中一案,如批文没改,双赢的局面是不可能出现的铁定事实。这并不关系到董总认同双轨制或接受关中参于统考的问题,而是国家立案的事实,所以才绝无妥协的办法。如面对关中时还是一厢情愿的幻想它为独中,并决意要报读,那就只能祝福他们了。
回头看看两场汇报主办单位的表现,发现到关中的汇报表现比较和缓,虽然私底下遇上一位不礼貌的老师,而董总的立场与表现则强硬得多。但在论理的解说上,董总比较全面、有力得多,而关中的说法有的不免牵强了些。心想,若这两者的优缺点能够互补,将会是个完好的汇报会。除此,董总汇报的与会者也有人反应说,独中支持者对于陈老先生的情绪反应过火了些。毕竟一位异议者能受邀而前来面对那么多的反对者,是需要勇气的,更何况他还是为着办华教而努力的老前辈。虽然双方存有非常相左的意见,我想独中支持者还是有必要给他基本的尊重,加上主办单位的招待,让他安心的听完汇报。谁晓得,他可能因为这一汇报而“茅塞顿开”,化干戈为玉帛,以后大家同走在一条路上。虽然,这是个人的一厢情愿,但尝 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应该无伤大雅。最后,大家别忘了事关紧要的教育大“揽”图之约。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