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颜色革命”的背后
作者 / 来源: 邢广程 / 《环球视野》
globalview.cn/ReadNews.asp?NewsID=34914
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
(照片来源:rferl.org/media/photogallery/25147021.html)
“颜色革命”是苏联东欧剧变大地震后的余震
所谓经典的“颜色革命”是指2003至2005年独联体地区三国所发生的三次重大政治事变:
• 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手持玫瑰花逼迫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并取而代之,从而拉开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的序幕。
• 2004年秋,乌克兰在总统选举中发生激烈政治斗争,尤先科以橙色为标志向其政治对手发起攻击,最终获胜,这就是著名的“橙色革命”。
•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发生剧烈的政治震荡,阿卡耶夫总统在骚乱中流亡国外,巴基耶夫坐上了总统宝座,这就是所谓的“郁金香革命”。
三次“颜色革命”给独联体空间带来巨大的政治冲击,形成一连串的政治波澜,也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1]时至今日,“颜色革命”依然成为独联体地区的重要政治话题,也是各国当权者竭力加以避免的政治现象。
“颜色革命”的若干特征值得关注——
第一,“颜色革命”发生在一些国家议会选举或者总统选举的非常敏感时期。
第二,“颜色革命”首先发生在独联体地区,而且所发生的国家具有代表性。乌克兰在独联体国家中属于大国,是斯拉夫国家,对白俄罗斯甚至对俄罗斯具有示范效应;格鲁吉亚是外高加索国家,属于小国,从地缘政治上看,是俄罗斯的邻国,又存在比较强烈的反俄情结,对外高加索国家有示范效应;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中亚,紧邻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既亲美又是俄罗斯的兄弟,对中亚国家具有示范效应。
第三,“颜色革命”已经明显超出一个国家内政的范畴,俄美介入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第四,“颜色革命”的效应出现外溢现象。尽管“颜色革命”发生在三个国家,但白俄罗斯、阿塞拜疆等国都出现过险情,就连俄罗斯也受到了“颜色革命”巨大的压力。如果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广阔一些,就会看到,2010年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就是“颜色革命”外溢的结果,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独联体以外地区的经典复制。
综合分析“颜色革命”爆发的进程几乎具有统一定制的模式——
第一步,当局选举的最初结果一经公布,就立即被反对派所否定,其中最具有杀伤力的理由就是指责当局在选举中作假和舞弊;
第二步,反对派坚决不承认其选举结果,号召拥护者示威游行并在政权办公地点门前或标志性的广场安营扎寨;
第三步,反对派持有统一颜色的标志,以示这次“革命”的示范性、组织性和吸引力;
第四步,要求重新选举,并利用当局的迟疑和反应失当,争取主动;
第五步,配合西方政府发出的质疑声音,寻求外部支持,给当局施加压力;
第六步,在重新选举过程中赢得胜利,或者在当权者被迫下台的情况下获得胜利。
从性质上看,“颜色革命”并不具有革命的涵义,换句话说,这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革命,而是三次带有明显争权夺利色彩和具有大国博弈性质的政治事变。
“颜色革命”在独联体屡次发生,不是简单和普通的政治事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苏联东欧历史性剧变的轨迹来看,这依然是这场苏联东欧剧变的延续和整个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是苏联东欧政治剧变大地震后的余震。苏联东欧剧变是制度性的剧变,从剧变的性质上看,上述地区都是以走非社会主义道路为目标,都选择了非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制度;从国家形态上看,苏联被解体了,被分成15个独立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南斯拉夫则在不断的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最终被肢解了。比较幸运的是,苏联解体进程是在和平的状态下实现的,并没有发生战争。尽管如此,苏联解体给原苏联空间带来了灾难性的冲击。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依然长时段地处于危机状态,国家政治体系不协调,社会政治矛盾非常激烈,再加上西方国家各种形式的干预和介入,导致“颜色革命”频发。
“颜色革命”究竟革了谁的命?
从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的性质来看,这不是典型的革命,只能是政权的改变和最高权力的转移。
从上述三国“颜色革命”的结果上看,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黯然下台,阿卡耶夫在骚乱中流亡俄罗斯,失去总统宝座,乌克兰总统候选人亚努科维奇则是“煮熟的鸭子飞了”,被尤先科在重新选举时所战胜。从谢瓦尔德纳泽和阿卡耶夫的政治命运上看,“颜色革命”确实革了他们的政治生命,标志着格鲁吉亚谢瓦尔德纳泽时代的终结和吉尔吉斯斯坦阿卡耶夫时代的结束。从亚努科维奇的政治命运上看,这只不过是一次政治磨难,五年后他成功地获得总统宝座。
库奇马是乌克兰转型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人物。他在1992年至1994年在克拉夫丘克总统班子工作,曾任总理。但他于1994年的总统选举中战胜了乌克兰开国...